1、調味品和復合調味料行業的基本情況
調味品是指能夠增加菜肴的色、香、味,促進食欲,有益于人體健康的輔助食品。根據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的《調味品分類》國家標準(GB/T20903-2007),調味品按終端產品分類可分為:食用鹽、食糖、醬油、食醋、味精、芝麻油、醬類、豆豉、腐乳、魚露、蠔油、蝦油、橄欖油、調味料酒、香辛料和香辛料調味品、復合調味品和火鍋調料共17類;按產品成份分類,可分為基礎調味品和復合調味品;按味覺感受分類,可分為咸味調味品、甜味調味品、鮮味調味品、酸味調味品、辛辣調味品等類別;按地方風味分類,可被分為川式、廣式、西式及其他地方風味等。隨著商業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品質提高,生活節奏加快,飲食結構變化帶來調味品品類大幅增加,滲透至食品及餐飲行業,調味品人均單次用量增加,使得行業收入規模不斷增長;消費者的消費升級是行業收入和盈利能力持續提升的主要動力。
中國每年調味品營業額約占食品工業額的10%左右,是典型的“小產品、大市場”。國家統計局統計顯示:2016年我國調味品、發酵制品制造行業規模以上企業達1,242家,累計實現產品銷售收入3,073.65億元,同比增長11.87%;累計實現利潤總額263.07億元。2011-2016年調味品、發酵制品制造行業銷售收入年復合增長率達到9.89%,利潤總額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1.43%。目前,我國基礎調味品仍然占據調味品主要地位。飲食結構變化帶來調味品滲透率的提升和單次用量的增加,使得行業收入規模不斷增長;同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推動調味品產品結構持續升級,是行業收入和盈利能力持續提升的主要動力。
復合調味料是以基礎調味料為原料,經過進一步加工,成為具有特殊風味的調味料。我國飲食講究酸、甜、苦、辣、咸“五味調和”,烹調以味道復雜為特征,正是調味品之間按照不同比例的復合與調劑才可達到美味的境界。由于烹飪技能為長期經驗積累,烹飪中多種單一味調味品材料準備及操作繁瑣,初學者存在調和的難度,而且難以保證穩定口感,因此,復合調味品應運而生。
將復合調味料工業化生產,國外較早于國內。20世紀60年代初,日本首先推出在味精中添加核苷酸制成復合調味料“超鮮味精”,使鮮味提高數倍,且很快普及到家庭和食品加工業,標志著現代化復合調味料的生產開始。針對專用于中式菜肴的復合調味料的研發,日本也早于國內。1978年,日本味之素生產“麻婆豆腐調料”、“青椒肉絲調料”、“八寶菜調料”等,其商品總稱為“中華調料”。日本作為東方國家,在調味品使用方面與中國類似。近年來,隨著日本消費者的認知改變,調味品的專用性也不斷提升,如日本燒肉用的醬汁逐步替代傳統醬油,增長較快。從調味品的支出結構來看,日本醬油、食醋等消費金額占比較小,而各種復合調味料由于種類多、用量大、附加值高,消費占比在90%以上。我國實現復合調味料的工業化生產在上世紀70年代,傳統的十三香、五香粉等復合香辛料,以及豆醬、蠶豆醬為原料配制的各種復合醬實現了工業化生產。2007年,我國頒布國家標準《調味品分類(GB/T20903—2007)》,將復合調味品定義為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調味品配制,經過特殊加工而成的調味料。
國內日常消費品零售市場CR10比較(2015年)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由于我國地域廣闊,各地民眾口味與烹飪方法千差萬別,菜系類別豐富,我國復合調味料行業品類繁多,如動物性、植物性的調味粉,川渝口味的火鍋料等,一部分企業多由傳統調味品企業發展而來,總體上大多數企業呈現“小而散”的格局,且區域性品牌較多,行業集中度低。行業暫未形成龍頭企業,成長空間大,市場滲透率和競爭程度不高。
另一方面,面向雞肉調理食品企業的調味料企業,多為伴隨對日本等國家的出口市場產生和發展,主要生產裹粉、裹漿、腌制粉等粉體類調味料,腌制液、調味液等液體料調味料等。行業內主要以少數幾家外資企業為主,競爭格局較穩定。粉體類調味料如新日清制粉食品(青島)有限公司,液體類調味料如蘇州食研食品有限公司等。由于出口導向型調味品企業具有國外終端客戶、食品安全控制與品牌信任度的行業壁壘,新進競爭者難以在短時間之內進入。
3、影響行業發展的有利因素與不利因素
A、有利因素
(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增長為調味品消費升級奠定基礎
我國調味品市場的終端需求主要來源于食品制造業、餐飲業和家庭消費三方面。近年來隨著居民消費能力的提高,餐飲業、家庭消費和食品制造業對調味品的需求均保持旺盛增長。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16,510元增至2016年的23,821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9.60%。隨著可支配收入的增加、社會消費需求不斷升級,中青年人群的消費觀念在改變,對健康飲食以及便捷性的要求越來越高,既有助于調理食品消費、外出用餐消費的持續增長,又有助于家庭烹飪從單純使用傳統調味品到使用復合調味料的升級。
2000年-2015年我國城鎮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情況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連鎖餐飲行業蓬勃發展為復合調味品創造全新商業機會“中央廚房+門店”的標準化餐飲連鎖經營模式已經成為國內餐飲行業今后的發展趨勢,我國已有超過70%的連鎖餐飲企業自建了中央廚房,且各連鎖餐飲企業都在不同程度上實行了標準化的生產,是餐飲連鎖企業實現高水平規模效應的必要配置。該模式下,具備研發能力、可以提供定制化調味料服務的復合調味料企業可以根據餐飲企業的要求為其定制適用于某款菜品烹飪的調味料,不僅大大簡化了廚師工作,更讓餐飲企業的特色化、標準化和規模化成為可能;甚至還可以全面為餐飲企業提供菜品研究策劃、成本控制、烹飪流程優化、品質控制等精細化服務,幫助餐飲企業研究分析消費者偏好,不斷推出新的菜式,指導廚師使用標準化調味品,從調味產品的供應商變為調味料解決方案的提供者。
(3)行業標準及市場準入制度的完善
隨著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日益重視,調味品行業近幾年陸續頒布一系列的行業標準,行業標準及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穩步完善,市場運行更為規范,一些不規范的小企業的市場空間勢必會遭受擠壓,促進行業集中度的進一步提升。行業規范將有助于優勢企業進一步做大,對調味品行業的結構升級、產品質量的提高起到了促進作用,過去低檔產品惡性競爭的情況也將得到規范,規模化的企業在以后的市場競爭中將占據更大的優勢。
B、不利因素
(1)行業標準不完善
我國調味品種類繁多,調味品標準化起步較晚,而復合調味料作為一種較新的產業,其行業標準的制定更是不足。復合調味料種類繁多,多達上千種,制定行業標準很難囊括全部品種。此外,復合調味料行業標準的制定反而限制了行業的延伸,限制了企業開發產品的能力。因此,囊括復合調味料所有產品的行業標準制定存在難度。
(2)下游的餐飲行業管理規范水平整體不高
作為復合調味料行業的下游市場之一,我國餐飲業中90%以上的餐飲企業為小企業,即使是近年來逐漸凸顯優勢的各大連鎖餐飲企業,在管理規范、財務規范等方面仍存在不足。